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范文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范文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范文第1篇

(一)望江楼公园旅游定位不明确,知名度不高望江楼公园目前无明确的旅游定位,在成都市民的印象中,它只是一处休闲、休憩的好去处,许多人只知其竹环境的优雅而不知其历史文化地位。进入园区,门票只需要10元钱,这与历史上三足鼎立的武侯祠、杜甫草堂相差甚远。此外,望江楼公园设施比较陈旧,不能满足公园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望江楼公园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人文景观打造不够望江楼公园是一所名人纪念性质园林,园内关于薛涛的景观及文物较少,缺乏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是薛涛纪念馆,馆内除了展示唐代女诗人薛涛一生的百米大型彩绘壁画和精品漆画“芳菲世界”及配诗外,其余展品并不丰富,缺乏鲜明特点,不能很好的展现薛涛作为杰出女诗人的历史地位。历史上望江楼位于成都东门锦江南岸,是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是历史悠久、舟船云集、迎来送往的水码头,如今水码头已不复存在,昔日水码头周围成都的民风民俗也消失殆尽。进入望江楼公园旅游的游客也不能了解到这一历史事实。

(三)望江楼公园园林流线布局合理,便于游客参观游览望江楼公园内流线分为园林开放区的两个出入口连接在园内形成环园主干道,次干道沿河并且连接主干道,其次分出支路深入到具体景观处,而文物保护区的路线则自成一条浏览路线。整个园内流线主次分明,主干道沿园内景观环绕,次干道及支路与景观细部连接密切,十分流畅通达。

二、望江楼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一)打造休闲竹文化景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契合薛涛文化品位在旅游资源开发规划上,将公园主景观道及左右两侧打造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带,通过修建竹道馆、竹艺馆、竹餐饮建筑和竹子博物馆,开发竹艺旅游纪念品,与望江楼竹子公园的美名形成完美统一,也更深层地通过竹子公园的文化活动,打造望江楼公园的竹道文化,使望江楼公园主题文化活动拓展到旅游产业中。

(二)打造现有文物区,丰富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这气势磅礴的千古绝对,恰如其分地彰显了望江楼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成都著名古迹之一的望江楼名胜(包括望江楼、薛涛井、吟诗楼、濯锦楼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望江楼是成都十景之一,是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建筑。望江楼在入选成都十景之一时的入选理由是这样写的:“在过去的一百年间,在无数人的记忆中,望江楼就是成都,成都就是望江楼。这里,曾经是学子出川的希望之路;这里,也曾经是游子思归的回家之路。枇杷门前,薛涛井边,幽篁竹下,诗词唱和,绝句名联。江流千古,江楼千古,文风千古。”望江楼位于成都东门锦江南岸,是水路进出成都的必经之路,是历史悠久、舟船云集、迎来送往的水码头。确立崇丽阁(望江楼)“老成都标志性建筑”的城市印象,恢复打造明清成都水码头景观,是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丰富其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举措。历史上的锦江是成都的经济大动脉,由于陆路交通的不发达,锦江水路曾经是进出川的主要交通方式。史料记载,古人进出川,皆由古成都水码头(今望江楼公园文物区内)登船,舟楫如梭,百船争流,商贾云集,文人荟萃。为了再现锦江古代水码头上迎来送往的热闹场景,使现在锦江的园区河段与望江楼共同形成锦江河岸上一道亮丽的城市景观,恢复其成都城市标志的印象,增强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韵味,加强旅游兴市的力度。打造“水码头文化景观”,可以从现在白鹭洲生态河堤沿河岸,恢复记忆中的原望江楼老码头。景观以明清时期和民国时期的水码头为蓝本,打造牌坊、桅杆、江边渡船、水上四合院、雕塑装置等江边景观。同时营造老成都的民俗风情记忆景观和薛涛文化景观,形成极具历史文化氛围的热闹繁忙的水陆生活场景和城市夜景观。同时,也通过院落的建筑,打造望江楼公园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达到旅游休闲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打造水码头景观要本着以保护文物和美化环境出发,在不改变现有文物景观的前提下,对现靠近河道因长时间受阳光、雨水、风蚀等造成年久失修的堡坎、栏杆和地面进行重新规划。同时,这部分场地过去一直也只是市民散步和露天喝茶的场地,没有起到很好的利用价值,现在要变不利为有利,使公园更具自身的文化特征和环境魅力,增添旅游价值。

(三)铸就薛涛文化品牌,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人纪念性博物馆,提升公园知名度。望江楼公园因修造崇丽阁俗,称望江楼而得名,历史上重建崇丽阁,既是为了振兴蜀中文风,祈求四川科举兴旺,也是为了纪念薛涛。薛涛(公元781-832年),唐代著名女诗人,巴蜀第一才女。她文采风流,多才多艺,不仅工为诗,精翰墨,还创制了风行一时、流传千载的薛涛笺。薛涛笺品质上佳,历代皆有仿制,明代蜀藩王即取用薛涛井水仿制薛涛笺。清康熙三年(1664年),成都知府冀应熊手书“薛涛井”三个大字,刻石立碑于薛涛井后,薛涛井即正式成为纪念薛涛的主要场所,浣笺亭、吟诗楼、濯锦楼、崇丽阁(俗称望江楼)、五云仙馆、清婉室等清代古建筑围绕薛涛井畔渐次修建,形成互相掩映,错落有致、庄重雅致的古建筑群和幽美的古典园林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众多文人雅士,邓小平、、刘少奇、彭真、肖克、新加坡总理李光耀等中外国家领导人也曾参观游览望江楼公园,并曾给予很高的评价。邓小平视察望江楼公园时曾说过:“望江楼公园之所以有名,还是沾了薛涛的光嘛。”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范文第2篇

沟谷森林景观是通道县面积最大,姿态多变的景观资源,沟谷内保存完好的中亚热带沟谷常绿阔叶森林生态系统,溪边古树参天,林间藤本攀绕,林下蕨类丛生,溪水清流,瀑布———深谭———流水自成一体,给人以原始、天然、清爽、静心、神怡感受。要充分利用其自然环境开展生态旅游,进行保护性利用。

1.1南部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景观资源位于通道县南部的甘溪乡恩戈等的溪沟内,海拔300m以下。该沟谷为珠江流域,由于特殊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使其形成的湖南其他地区不存在的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景观,植物以喙核桃(An-namocaryasinensis)、楠木(Phoebezhennan)等为主,沟内以竹柏、华南栲等高大的季节性大叶落叶阔叶和常绿植物为主,伴生着绿黄褐树、变叶榕、白背鸭脚木等南、西南植物区系成分,高3m的仙人掌,小片的野芭蕉林等南热带成分的植物种类,林下海芋、华南紫箕等宽叶耐阴植物发育,林间藤本植物发达,气根缭绕,树体板根壮宽,老茎生花(善果),林内千姿百态,溪沟内怪石林立,天然一字水坝,十曲九回的溪流,多级叠水,从天而降的瀑布,清澈无污染的溪水,构成了大自然的优良环境。加上鸟鸣、畜啼、哗哗水流声,更是构成了大自然的人间仙境,沟谷高浓度的负离子含量更是吸引着人们向往大自然,享受大自然。

1.2宏门冲森林生态系统景观资源宏门冲位于通道县木脚乡溪上村,植物种类最丰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最为集中的区域,沟谷以木兰科、壳斗科、樟科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林内腐殖质层厚,藤本发达,清澈溪流常年不断,林内潮湿,乔层多亚层,层界难以分辫,反映出典型中亚热带沟谷常绿阔以林的森林景观特点。海拨900m以上分布着杜鹃灌丛,保存有结构最完整的具有复杂性和独有性的沟谷森林生态系统,实属难得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

1.3龙底河漂流景观资源龙底河以源于成步县岩寨乡,可供漂流的是溪上以下约5km的峡谷中河段。漂流河周围森林茂密,中山齿脊峪谷地貌发育,密林、怪峰、奇石融为一体。沟谷碧液,绿莹莹流得从容,流淌滩头,雪流飞溅。悬崖、老树、礁石及石缝里亘古树曳的水草错落有致。深潭、平流、急滩此起彼伏,是一处有惊无险的极佳漂流去处。同时,在河岸边天然岩石露头上有长6m,高1.5~2m的叠石层,呈熠皱状,所形成的同心层非常清晰,局部有如树木年轮。无疑,它为龙底河漂流增添了一处亮丽的旅游景观点。

1.4珍稀树种园景观资源20世纪70年代末,通道县林业局在位于县城西北部成立通道侗族自治县林业科学研究所,面积680亩。从20世纪80年代初林科所开展珍稀树种收集、森林培育、林业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共收集维管束植物108科32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经多年建设,林科所建立的珍稀树种标本园及其它科学试验林场已郁闭,山上林木郁郁葱葱,森林覆盖率达92%,景观效果十分突出,是开展林业科学研、科技普及与生物教学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户外休闲旅游胜地。

2侗族村寨风水林旅游景观资源

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她的历史渊源流长,曾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光彩夺目的中华文化。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民族。侗族聚居的村寨依山傍水,寨前是田园阡陌,寨后是青山叠翠,村寨左右还有竹林或古老的风景树,该溪流绕寨而行或从村寨中穿过,寨中有鱼塘,既有林木葱茏的山峦,又有稻香四溢的平坝。侗族人民在长期与自然搏斗过程中,他们对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对其赖以生存的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尤其表现在宗教信仰、侗款、乡规民约、树棕等方面。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并保留至今,对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保证了侗族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为后人休养生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2.1上湘侗族村寨风水林旅游资源位于通道县播阳镇上湘村侗族村寨,距县城68km,该村有侗族聚居200户,村民700人。寨前溪河绕寨而行,清澈水流长年不断,有横跨溪河造型优美的风雨桥,村寨后是翠绿的风水林,面积280亩,该村寨在咸丰元年(1850年)立下蓄禁碑文,至今立在风雨桥旁,其碑文记载:“从来天之暖,物始生地之灵者,人方杰故……。我上湘后龙山,自祖辈合抱之树,常有数千年,后人不肖,私妄砍,以致山车之美,转成濯濯……。我等抚今思著,不胜伤也,因于咸丰元年共聚醮,共同计议,凡寨边左右前后,一切树木俱要栽培……。一切树木俱要蓄禁,不许妄砍,有不遵者,系是残人共责罚,决不宽容”。通过民众协商制度的保护森林的条款剖在石碑上,将石碑立在村寨风雨桥旁,以示众人遵守法规。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风水林内,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木荷(Schimasuperba)、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朴树(CeltisL.)、樟树(Cinnamomumcam-phora)等古树名木有500株,其中500年以上古树有312株,据调查,植物种类50科112属320种。侗族先民们以乡规民约去保护森林,保护人们平安和康宁,以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早期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产物,是包含着深刻的人类生态学观念。播阳上湘侗族村寨森林———人之景观学一体的乡村游,是最佳的森林旅游的胜地。

2.2孟冲侗族村寨风水林旅游孟冲位于通道县北面,属于通道县溪口镇。孟冲村寨的村落座北朝南,聚居80户村民,500余人,依山而建,村前是一条小溪,并有一片稻田,面积60亩。东西是凉伞头,西面是白云山,南北是笔架山,东面是凌云山。村落四周封山育林,总面积2000亩。村后的针阔混交林,古树参天,先辈封为风水林,大古树封为神树。至今森林覆盖率达87%,基本保存原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风水林中的赤皮青冈(Cyclobalanopsisgilva)古树被封为孔子树、财神树、扩寨神树、鸳鸯树、美女神树、九锤锣树、救生树、青云直上等神树。孟冲村寨可称为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呈现典型的侗族风光,是森林旅游的又一最佳旅游景观资源。

3通道县森林旅游景观资源评价

3.1丹霞地貌景观资源以壁、峰、峡、洞、桥为基本单元的丹霞地貌景观。以悬崖、峭壁、峰林、怪石、天桥、山洞、峡谷、森林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奇特景观。丹霞地貌景观森林游资源具有如下特点:①面积大且地貌发育完全,面积160km2,丹霞景观资源组成单元较齐全、完整;②景观异质性高,奇特,除丹霞景观外,还具有丹霞景观与森林景观相映的特点;③景观集中,景观点错落有致,更显景观的多样性、丰富度和均习性。

3.2沟谷森林生态景观资源沟谷森林景观面积最大,姿态多变,具有生气活力的景观资源。主要有两处景观,一处是以恩戈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季雨林处貌与环境特征的景观资源,一处是以宏门冲森林生态系统、龙底河漂流为一体的景观资源。中亚热带沟谷常绿落叶阔叶季雨林外貌为湖南独有,具有很高的生态旅游价值,龙底河漂流也具特色,是一人一舟,双人舟漂流的好去处。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范文第3篇

福州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福州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本文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一种旅游形式,是一种狭义范围内的探讨,因此在探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过程中,并未将人文类旅游资源纳入进来。关于生态旅游的类型,早在1999生态环境旅游年就提出了主要包括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等十大类专项产品共193项;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展和完善,我国生态旅游已从原生的自然景观发展到半人工生态景观,旅游对象包括原野、冰川、自然保护区、农村田园景观等,生态旅游形式包括游览、观赏、科考、探险、狩猎、垂钓、田园采摘及生态农业主体活动等,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结合现有研究文献,将福州市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托的旅游资源类型概括为四类。

1.森林山岳类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是生态旅游较为原始的一种开发方式。这类旅游资源往往具备多样性的动植物资源,负氧离子含量高,自然环境优美,有利于陶冶情操,寄情山水,适宜于开展休憩、疗养、科考、观光、露营和户外素质拓展等活动。福州市山岳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情况见表1。

2.海滨湿地类生态旅游资源。福州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闽江和乌龙江穿城而过,与台湾岛隔海相望,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岸港口城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沿海多天然良港,像福清湾、罗源湾、兴化湾等;砂质海滩长达560公里,如长乐下沙海滩、平潭龙王头海滩等都有优质沙滩;福州东南的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岛屿风光独具特色;另外,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仅鱼类就达到500多种。福州市优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其优质的海滨沙滩、优美的岛屿风光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福州市闽江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是福州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极具代表性的资源,是目前福建全省最大湿地,也是亚太地区候鸟迁徒途中重要的一处落脚站,具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3个主要植被类型,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4种,比如中华白海豚、中华鲟等,而且每年都有上千万只的越冬候鸟飞临此地栖息,是一处集湿地保护恢复、科研监测、宣传教育、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滨海湿地公园。

3.温泉地热类生态旅游资源。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大多数温泉中都含有丰富的化学物质,比如碳酸钙、硫磺、钙、钾、氡、钠等,泡温泉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保健功效。凭借着有利的盆地地形及丰富的降水量,福州市温泉资源具备了储量丰富、水温高、水质好、易开采等特点,成为了福州十大旅游名片之一。据有关部门调查,福州温泉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区以及永泰、闽候、闽清、连江等周边县市,共有20多个温泉点40多个泉眼,无论是在城区享受SPA式温泉,还是到周边青山绿水环抱的温泉景区泡温泉,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前来。据统计,2013年福州市温泉旅游景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146.81万人次,同比增长16.2%;其中增速最快的是龙泉山庄、源脉温泉、赤壁温泉,分别为118.6%、47.8%、19.7%,占温泉景区接待量的51.1%。现将福州市温泉生态旅游资源统计如下(见表2),必须说明的是,福州市区的温泉因开发充分、城市景观居多且商业化氛围浓厚,在资源统计时仅选取了几家,并未全部纳入。

4.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是近年来较受欢迎的生态旅游的新形式,其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以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及农村特有的风土人情为内容,便于旅游者认识、了解、享受和保护农业生态资源,开展观光、劳作、民俗体验等旅游活动,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不仅能普及自然农业知识,还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福州市休闲农业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最初以游客借宿农家的休闲形式为主,一些农户创办农民餐馆,提供吃农家菜、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20世纪9O年代开始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比如永泰大樟溪的千江月休闲农场等。截至2014年6月,福州市共有各类休闲农场143家,包括农、林、牧、渔、茶、园艺等多个项目,其中,3家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6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15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还有一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闽侯县,福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市级及以上)一览表见表3。福州休闲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涉及到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温泉理疗保健、民俗文化、娱乐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各方面,年游客近8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亿元。

二、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分析

在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统计过程中,福州生态旅游发展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资源种类多样,景观齐全。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涵盖了森林山岳类、海滨湿地类、温泉地热类、休闲农业类等多种类的旅游形式,另外,福州濒临东海,闽江口、罗源湾及海坛岛的滨海海洋类资源也独具特色。地貌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不乏珍稀动植物品种,湿地、温泉、河湖、外海景观丰富,各类景观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为观光、科教、度假、体验等多种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资源品质较高,但知名度低。在四类生态旅游资源中,森林覆盖率高居全国第一、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品质居全国前列,闽江口湿地公园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众多的稀有物种以及候鸟迁徙、珍稀濒危鸟种的栖息地等多项要素在2013年“美丽中国•湿地行”活动中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而福州温泉品质居于全国前列,休闲农业依托了良好的自然及原始生态环境。四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品质极高,但是,由于开发不足和宣传不力等因素的影响,福州的诸多生态旅游资源知名度却很低,品牌效应缺失,在全国的影响力不足。

3.大多分布于郊区及周边县域,空间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经过上文对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可知,福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集中分布在福州城区以外的各个县域;市区范围内生态旅游资源较少,且分布地点多位于市区及郊区的城乡结合区域。这一特征是由福州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福州地貌属典型的河口盆地,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所环抱,境内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南部为福州盆地的大部分;东部丘陵平原相间。这种地理环境使得福州市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西部北部和南部县域地势较高,自然景观优美,环境宜人,因此森林类生态旅游资源和休闲农业类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市区及周边相邻的连江、闽侯位于福州盆地,其温泉地热资源丰富;而东部闽江入海口则因地势较低且与东海相连,成为了优质的海滨与湿地资源区。

4.生态保护观念不足,生态旅游形象不鲜明。福州市的生态旅游的游客多选择中短途游,以福州市区居民为主,其次是周边浙江、广东、江西等省市的游客;客源结构以散客为主,生态旅游所涉及到的地区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原始乡村和景观优美的自然地区,使得福州市的生态旅游更加倾向于乡村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客源市场对生态旅游的认知也多为乡村旅游和乡村体验游,因此,福州市的生态旅游形象模糊,定位不准确,从而带来旅游过程中重体验而轻保护、重旅游而轻生态的现象。

三、结语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范文第4篇

在环巢湖乡村旅游地,不可盲目地开展“城镇化”建设,建造和城市类似的高楼大厦和宽阔道路,而应保持乡村风貌的自然性特征,从而保护乡村环境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形态模糊美。主管部门应保护好环巢湖地区历史文化遗迹的完整性和本真性,如:银山智人遗址,古巢城水下遗址,周瑜墓,中庙,淮军昭忠祠,三河、柘皋、烔炀等古镇,张疃、洪家疃等“九龙攒珠”古村落,冯玉祥、张治中、李克农、孙立人、杨振宁等名人故居;对老街和古民居的修复改造,应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历史文化遗址景区内外商业设施的布局和数量,严控历史文化遗址景区周边建筑的高度和风格,不可使商业气息和现代气息过浓,同时,应保护好具有巢湖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如巢湖民歌、庐剧)和民俗风情(如开湖祭祀),避免破坏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亦真亦幻的时空界限模糊美。巢湖姥山岛上的文峰塔具有建筑、雕塑、音乐这三种艺术品类互渗的界限模糊美。一方面,塔内有砖雕佛像802尊,融建筑和雕塑于一体;另一方面,整个建筑的空间结构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韵律美、和谐美。应对文峰塔进行修缮、保护,使这种模糊美得以永续呈现。古希腊雕像《米洛斯的维纳斯》没有胳膊,是不全之全,是寓整体美于美之残缺中的一种模糊美。[4]位于巢湖市北郊的王乔洞石窟造像也具有这种模糊美。洞壁有石刻佛像500余尊,但只有一尊观音像尚且完好,其余佛像有的没有头部,有的面部受损。旅游者会发挥想象,将残缺部分补齐,但这种“齐”毕竟是想象中的整体,因而是模糊的,魅力无穷。景区管理者应加强宣传和日常管理,提升旅游者的古迹保护意识和行为文明度,避免石窟造像受损。

2创造人工景观与设施的模糊美

2.1旅游地在环巢湖地区,为接待旅游者而建的旅游咨询中心、宾馆、娱乐场所、旅游商店等新建筑的外观均应体现“巢文化”特色,与原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仿佛是当地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自然生成的,形成整体模糊美。假山能以小见大、以假乱真,具有亦美亦高、亦真亦幻的界限模糊美,雕塑可呈现以静显动、有无相生的界限模糊美,而有些假山和雕塑还能体现内涵模糊美(即因内涵的多义性而呈现的模糊美),因此,可在环巢湖地区的街道、广场、绿地、水岸,设计一些具有模糊美的假山和雕塑。其中,可在巢湖周边选址修建有巢氏雕像和有巢氏构木为巢的场景群雕,既彰显、颂扬中华人文第一始祖“有巢氏”构木为巢的创举,又让旅游者体验雕塑的模糊美。

2.2景区首先,应营造整体模糊美,不可醉心于局部的风景而打破了整体的和谐。[5]人工设施应在位置、体量、造型、材质、色彩、风格等方面与自然环境和历史氛围融为一体,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人工植被的体量、造型、色彩、意蕴应与景区的主题意境相协调。其次,塑造界限模糊美。善用曲线来设计景区道路,以营造无尽绵延的空间感,形成有限与无限的界限模糊美;运用草坪、铺地、水流等的延伸、渗透,使一些空间渐变转换而非界限分明,形成空间融合的模糊美;运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路转溪头忽见”的古诗意蕴,藏露有致,营造明暗掩映的模糊美;运用象征、隐喻、变形等艺术手法设计建筑、水系、绿地,创造有无相生的模糊美;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艺术,实现景区内外景色交融的模糊美;根据环巢湖地区的不同历史时期(如:楚汉、三国、淮军等)事实和神话传说(如有巢氏、焦姥等),复建已经损毁的历史建筑(如亚父祠、巢由二贤祠等),合理地规划设计历史文化主题公园(或街区)及现代科技娱乐主题公园,力求场景逼真,模糊时空界限,呈现亦真亦幻的模糊美。第三,在一些景区,可设计具有模糊美的、内容符合景区主题的假山和雕塑。

2.3宾馆在界限模糊美设计方面,一些宾馆的建筑可融雕塑于一体;在大堂设计瀑布景观,在客房放置微缩盆景,以小见大,亦美亦高;在宾馆内部建透光庭园,组以绿植、水系、游鱼、假山、亭台、廊桥,模糊室内外的界限;在西餐厅,使灯光柔和、色调模糊,营造明暗掩映的模糊美温馨氛围。根据环巢湖地区的自然和历史,运用文学方式对餐厅和菜点命名,使客人因联想和想象而体验到象外之象的模糊美,并对菜点进行艺术化造型,创造以小见大或不似之似的模糊美;设计以环巢湖历史文化某一片段或整体为主题的宾馆,创造跨越时空界限的亦真亦幻的模糊美(如规划建设一批“概念树屋旅馆”以凸显有巢氏文化;模仿“九龙攒珠”古村落的空间布局设计度假村等)。一些绘画作品具有画面的形态模糊美;绘画的界限模糊美主要为不似之似和寓动于静,而中国传统水墨画还常呈现黑白互渗、有无相生的模糊美。中国书法艺术,尤其草书,具有断与连、枯与润、刚与柔的界限模糊美,又因吸收了绘画的形象性、音乐的旋律和节奏美、舞蹈的流动美而与这些艺术品类之间具有界限模糊美。因此,作为装饰,大堂、客房、餐厅、会议室可悬挂此类书画作品,屏风和窗帘也可采用此类图案。从塑造旅游地整体旅游形象的角度来看,这些作品的内容应以反映环巢湖地区的自然和文化为宜。此外,可在宾馆里设计内涵模糊美,引发客人的思考,丰富其审美体验。例如:在客房和会议室布置具有内涵模糊美的绘画作品,在大堂布置具有内涵模糊美的假山或雕塑,将柔和静谧、富于内涵模糊美的器乐作品选为客房走廊、西餐厅和草坪的背景音乐。

3策划具有模糊美的旅游体验项目

3.1夜旅游月光较淡,在云层的掩映下更是半明半暗,于是,当旅游者月下夜游,便会体验到一种明暗掩映的幽静、含蓄的模糊美;夜旅游的环境以静态美为总体特征,但又因有动态美的因素(如船行、虫鸣、桨声、微风)而呈现寓动于静、动静相生的模糊美;由于月色朦胧,旅游者在观景时看不真切,便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产生虚实相生的界限模糊美感;如有观月听琴之类的古典音乐欣赏活动,则更有助于让旅游者的思绪飘飞至千里之外,强化虚实相生的模糊美感。即便在看不见月光的夜晚,只要照明系统设计得当,也能让旅游者获得模糊美体验。因此,应开发巢湖的夜旅游资源,融夜景观光、夜演欣赏、夜钓寻趣于一体,让旅游者体验夜旅游的模糊美。水上项目以游船为依托,沿岸项目则以湖岸为空间轴线(沿岸应做适当的亮化设计,但不可光线过强)。在捕鱼季节的夜晚,旅游者还能欣赏到巢湖渔船上渔火点点的模糊美。

3.2演艺娱乐很多表演艺术是富于模糊美的。曲艺和戏剧表演中的停顿,时常产生“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有无相生模糊美;不少戏曲融歌舞、武术、杂技等于一体,其唱腔由多地、多时、多种声腔曲调演化而成,具有艺术品类互渗的界限模糊美;戏曲表演充分运用虚拟的时空、场景和动作,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具有虚实相生的模糊美;哑剧还有内涵模糊美。音乐因音符之间的流动性、连续性以及能使听者情思翻涌、品味象外之象而具有界限模糊美,而且,一些作品还有内涵模糊美。舞蹈因动作的抽象性和象征性而具有内涵模糊美,又因动作的连续性很强而具有界限模糊美。杂技和武术融优美和力量于一体,有刚柔相济的模糊美。因此,应将环巢湖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成为演艺娱乐项目,丰富旅游者的模糊美体验。例如:策划一台堪比张艺谋导演“印象系列”效果的、能反映“巢文化”特色的大型史诗剧,将远古有巢氏构木为巢、陷巢州、成汤放桀、巢父和许由谢绝禅让隐逸山林、王乔炼丹、亚父范增请归、项羽散兵、曹操四越巢湖不成、李鸿章巢湖训练水师等历史故事和传说编排进去,并综合运用巢湖民歌、庐剧、曲艺、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形式。可设计陆地室内场馆版和夜间水上实景版,也可在游船上表演精选版。

3.3角色模仿角色模仿,是旅游者从压抑、封闭的日常环境中获得解脱的方式之一。在角色的暂时性变换中,旅游者可获得亦真亦幻的模糊美感。因此,应设计一些角色模仿活动供旅游者体验。例如:对巢湖在楚汉、三国、淮军时期的军事故事进行情景化开发,建立作战体验区,供旅游者开展模拟作战活动;在鼓山,邀请旅游者参与佛教仪式,深入体验佛教文化;开发巢湖渔家生活体验项目,由渔家招募“弟子”,传授捕鱼技巧和湖鲜美食制作方法;在乡村旅游地,组织旅游者参与农事劳动和民俗活动。

4关注影响旅游者模糊美感的其他环节

4.1设计具有模糊美的旅游纪念品首先,从模糊美学的角度来看,旅游纪念品如果地方特色鲜明,就有地方文化象征意义,就有虚实相生的界限模糊美。其次,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在旅游结束之后回忆旅游经历的载体。旅游纪念品为实,而过往的旅游经历为虚,因此能让旅游者获得另一种虚实相生的模糊美体验。第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是馈赠亲朋的佳品,可成为传播旅游地模糊美的一种载体。因此,环巢湖旅游纪念品应体现地方特色。就具体的表现形式和表征内容而言,可从造型、图案、色彩及具体象征意义等方面来考虑,设计画面具有形态模糊美的旅游纪念品,也可设计具有以小见大、不似之似、有无相生的界限模糊美和内涵模糊美的旅游纪念品。例如:以有巢氏构木为巢场景、巢湖名人、龟山公园大小灵龟等为素材的竹雕、木雕、核雕、根雕、玉雕等雕刻工艺品,展现环巢湖风景或故事的装饰画、明信片、文化衫、帽子、杯子、笔筒、书签、鼠标垫、名片盒、手机套、打火机、冰箱贴、钥匙扣、折扇、伞,印有巢湖旅游徽标的泳衣、救生圈、泳镜等水上运动用品和钓竿、钓鱼服、钓鱼帽、夜钓灯等渔具。

4.2运用文艺作品渲染模糊美文艺作品能丰富旅游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引导旅游者的审美注意,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营造旅游模糊美情境,深化旅游模糊美体验。例如:一些旅游者在情感上深陷某影视剧,在“移情”心理的驱使下,来到影视剧拍摄地旅游,仿佛剧情再现,实现了情感满足,获得了亦真亦幻的模糊美体验;一些游记和诗歌生动地描绘了旅游地的模糊美,当旅游者实地旅游时,想起、看到、听到这些文学作品,就能引导、强化模糊美感;一些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本身具有模糊美,能直接使旅游者在观照中获得模糊美感。因此,应重视收集环巢湖地区的游记、诗歌、楹联、匾额、题刻、书画、神话传说、小说、戏剧、影视剧等古今文艺资源,合理地转化为景区景观、演艺娱乐项目、旅游纪念品、导游解说词、旅游宣传广告等旅游审美对象的构成要素,并积极创作摄影、绘画、音乐、游记、宣传片、影视剧、动漫片等文艺作品,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手机等各种传媒渠道传播,从而描绘、渲染、展示环巢湖旅游地的模糊美。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范文第5篇

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资源丰富多样。除了以上提到的地质地貌景观外,还有许多特有的气象景观、生物景观,比如太白积雪、华山日出等;除了多样的自然资源外,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华清池、烽火台和大量的文物古迹等。多样的山地体育旅游资源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观光。旅游资源丰富并不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因素,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声名海外的原因在于它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除了有与其他景区同类型的景观外,还有许多独特的景观,比如远古猿人遗址、独特的地质地貌等。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资源独具魅力的原因还在于它不受季节影响。许多旅游资源都受季节的影响,比如夏季漂流、冬季滑雪,但是,陕西秦岭由于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不管哪个季节去游览都可观赏到不同的风景。

2开发旅游资源的有效建议

2.1加大宣传力度,扩展客源为了应对市场压力,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制订有效的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陕西秦岭山地体育旅游朝着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其走向世界。除了将陕西秦岭推向世界外,还要注重对国内客源地的扩展,将目光瞄准临近的北京、天津等发达地区,逐步形成稳定的客源。

2.2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山地体育旅游虽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但是,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对从业人员有比较高的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旅游知识,还要具备一些基本的体育技能、熟知一些常识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更是他们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必须要重视从业人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职业道德,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综上所述,在选择从业员人员时,必须要以以上几点作为参考,同时,这也是员工培训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2.3做好基础配套设施基础配套设施直接体现了该区山地体育旅游的发展状况。为了能给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旅游区内的基础配套设施必须要跟上,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合理布置基础设施,突出设施的功能,保障游客的安全。

3结束语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范文第6篇

1枣庄市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山亭区主要乡村旅游资源如表1所示。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具有如下特点:①山亭区景点的地域组合性好。以抱犊崮和熊耳山所在的北庄镇为中心,以境内凫城乡、西集镇、山城街道、城头镇和店子镇为支线。②域内景点种类繁多,风格奇特。“天下第一崮”抱犊崮拥有国际知名的珍禽异兽,如澳洲鸸鹋等,拥有15种部级保护鸟类及省内独有的厚壳树;熊耳山地质公园是部级典型地震崩塌开裂遗址。店子镇枣园面积之大已被录入世界吉尼斯记录,伏里文化遗址则是世界仅有。③景区规模大。山亭区总面积为101800hm2,境内山地丘陵面积89333hm2,平原面积9066hm2,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88.6%和9%。山亭区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2山亭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收入是旅游发展水平的显性表现。图1表明,山亭区旅游收入一直处于枣庄市各区之后,这与山亭区拥有的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不相称,因此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势在必行。

3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1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是以国家标准和程道品等、胡巍等的研究为基础,结合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建立。图2所示,该体系共分为4个评价层:首先是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层,为该体系的总目标层(A层);其次是综合评价层(B层),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开发条件;综合评价层的每一项引出对其相关度高的项作为评价项目层(C层),包括观赏价值、文化价值、景观特征、区域特征、区位特征及政策等;通过实地调查与阅读相关文献,选出对评价项目层的相关度高的因子作为评价因子层(D层)。其中资源影响力的设计考虑了两方面:一是对境内游客的身心影响,二是对外界潜在游客的吸引。共设计了19个评价因子,每个指标值获取的方法不同,可通过专家打分也可通过实地调查得出(表2)。

3.2权重计算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各指标权重。设计问卷,向枣庄市旅游局、枣庄市山亭区旅游局、枣庄市市中区旅游局和枣庄市学院的专家及枣庄市旅行社的员工发放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12份。问卷中每个问题对应9个等级。根据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树(图2)建立相对重要性判断矩阵,结合问卷结果计算各指标权重。使用层次分析法专业软件yaahp0.5.1软件(有欣晟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权重计算。

3.3综合评价模型综合评价模型见公式。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等级表(表3)确定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价值等级。

4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和分析

经计算,该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如表4所示。从专家打分结果看,居于前4位的是适游期(9分)、资源规模(8.2分)、环境容量(8.1分)和资源质量(7.5分)。山亭区内各景点互补性强,一年四季均适宜游览。景点规模表现为景区占地面积大,地域组合性好,资源质量则表现为景区空气负离子含量高,被誉为“天然氧吧”。山亭区森林覆盖率达52.3%,位居全省前列,而且该区景点都有较高的发展空间,这是该区高环境容量的体现,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位于后4位的是域内交通(4分)、社会承受力(4分)、资源聚集度(5.2分)和知名度(5.3分)。前两项是区域特征评价项目层中的因子层,区域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成功与否。社会承受力除了与高中普及率有关外,还与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态度有关,受本土观念和民风民俗的影响,当地居民对脱离本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旅游开发支持力度不大。域内交通的便利程度直接影响了景点间的通达性。区内景点用于宣传的资金投入有限致使宣传手段单一,效果不明显,影响了景区知名度。经计算得出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值为6.7,由表3可知处于良好等级。山亭区旅游资源种类多、丰度高,地文景观和水域风光占有较大比重,而且具有独特的风俗民情,因此资源要素价值得分最高,这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础。景观特征是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主要因子,开发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该区景点资源质量、景点规模和环境容量。同时注意保护景区美感度和自然度,防止人为破坏。得分较低的是资源影响力和开发条件,这是景区发展的制约因素,景区的发展需要改善景区内交通状况、扩大知名度和提高社会承受力。

5枣庄市山亭区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5.1提高社会承受力当地人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影响旅游者的感受,若当地人不能分享旅游带来的利益,会导致当地人对发展旅游怀有不满情绪。评价结果中社会承受力最低,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当地人力和财力,加大对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培训,使其参与到景区的建设中来;建立多元融资模式,吸收农村闲散资金,使农民参与到景区发展中来,做到旅游开发与农村扶贫真正结合,从而提高当地居民开发旅游的积极性。

5.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域内交通得分也比较低,交通是景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状况也影响域内景点的可达性。改善交通状况就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高交通便利性,既要提高山亭区的通达性,还应改善该区各相关景点间的交通便利性。

5.3提高人员素质导游人员的素质是衡量景区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自2005年以来,枣庄市多次举办导游大赛,这对提高导游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地区发展等诸多原因,枣庄市旅游出现留不住人才现象,从而使该区内人员素质得分较低。工作安全性的和实际收入是导游关注的焦点,因此要想提高人员素质,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导游的安全及适当提高导游的收入以提高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提高人员素质。

5.4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山亭旅游宣传效果不明显。山亭区知名度较低使外地游客稀少,也造成山亭旅游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因此,应及早确定目标市场,加大宣传投资力度,丰富宣传手段,通过电视网络等努力扩大景区知名度。

作者:王满堂韩笑吴敏单位:枣庄学院城市与建筑工程学院枣庄学院旅游与资源环境学院

第二篇

一、我国乡村休闲旅游现状分析

为了攫取乡村休闲旅游的经济利益,许多地区抓住旅游契机下大力度投入资本,就时间段而言,乡村休闲旅游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态。然而不科学的引导势必会失去长远发展的资本,也会造成我国国民经济的损失。综合调查结果分析,我国的休闲乡村旅游现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缺少规范化的管理。随着乡村旅游的热衷,一部分乡村大力度开发旅游资源,若干的乡村旅游景点相继诞生,然而不合理的开发却使农村旅游区域越来越混乱。盲目开发、同行业之间矛盾不可协调、旅游产品同质现象越来越严重,彼此效仿争夺游客接待量使旅游产品越来越乏味。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也影响了农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乡村旅游出台一些法律政策和科学方法引导对乡村旅游的前景发展非常必要。

(二)旅游产品过于单一。之所以开发乡村旅游就是因为原有的旅游业态过于形式化,游客需要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验。而一些守旧的乡村旅游仍把游客的心态定居在求得观光旅游的层面上,这就导致了旅游产品的形式单一,不利于吸引游客。应该借助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更多的项目,打造食、住、行、游、购、娱相融合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污染严重。农村旅游资源原本的特色就是青山绿野、风俗淳朴,而大量游客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原有的纯朴。游客垃圾和开发资源造成的无人处理的垃圾成了旅游景区最不协调的一部分,这也和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营造都市人们接近大自然的机会这些旅游主题相悖而驰。据调查,我国农村的休闲旅游造成的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的确需要一套环保措施为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四)服务经验匮乏、意识淡薄。针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除了旅游资源的保护是关之外,人才匮乏也是个重要问题。旅游业是服务行业的一个分支,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服务行业的水准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从事乡村旅游的从业人员都是本地农民,缺乏旅游服务经验,服务意识非常淡薄,文化素质不能达到标准,视野有限,觉悟低,管理技能低,这些都是乡村旅游业的弊端。

二、开发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策略分析

乡村休闲旅游是旅游业界的新型旅游形式,它强有力的拉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若想因势利导,把这个良性因素利用好,充分发挥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经济、农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策略,同时还能够依托农村的正能量资源,使农村有旅游市场的竞争能力。

(一)保护乡土文化。旅游业界之所以会有乡村休闲旅游的生存空间,就是因为乡村特色、乡土文化、民风民俗,吸引了无数的观光者。乡土气息浓厚的“乡土游”的生命力也在于乡土资源、乡土文化,所以为了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就要保护乡土资源。摒弃外界观点、外界理解、外界生活方式的干扰。移风易俗的的文化就是放弃了旅游契机和热点,也放弃了可持续发展的资本。据调查,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为了能够留住和吸引游客,发起道而行之,把一些本不属于农村的、当地的设施、文化标注、旅游理念强加于景点区域内,使原本优美的环境失去了淳朴。可见要想持续发展旅游资源应该充分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开发的价值,也要正确认识自身资源的价值,真正意义的吸引游客并不是为了迎合游客,并不是一意孤行的臆度游客的需求,按照己意的推断自然是缺乏科学观点的引导和训话化。农村休闲旅游可以立足本位向游客推广具有自己特色的农家小菜系列,土特产系列,而不是大搞旅游基础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失却了本色的旅游最终会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要保护乡土文化,保持自我形象才可以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二)遵循环境保护原则,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根据我国农村休闲旅游开发时过分注重环境氛围营造、注重基础设施的建立问题应该觉悟到乡村旅游开发的生命要素其一就是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乡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旅游的焦点问题。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充分考虑道自身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的现状,对可能造成景区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的旅游设施应该利用政策法律法规及时制止,做到及时保护,避免现有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最终导致资源不再生。其次,在设计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要把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尽可能的保持原有乡村景区的和谐、宁静、淳朴,不加修饰,守住自然形特色。不要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去审时度势的刻意追求旅游效益,从而造成资源和环境受限的现象。要遵循保护生态、合理开发与永续利用、高效利用的开发原则,避免一次性、短期性、破坏性的开发利用,保护旅游区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的重中之重问题,忽视不得。此外,要加强旅游经营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环境永远是旅游业的精髓,只有原汁原味才能具有永远的、不可复制的魅力。

(三)打造特色旅游项目。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一些游客的旅游心理已经十分成熟,对于自己的渴求能够做出客观的评价,而且不受外物的干扰。所以,作为一个旅游景区,要有足够的创新精神,打造新、奇、特旅游产品,使之具有品牌效应,才能吸引游客源源不断的走进来。单纯意义的观山游水已经是过于陈腐的旅游观念,都市游客之所以要深入农村景区,无非就是要感受一下乡土乡情,用切身的经历去体验弄明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所以旅游产品的设计要围绕乡土乡情大做文章。亲山近水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都市游客的心里需要,乡村旅游经营者可以打造类似农产品制作、捡蛋、饲养、采摘的别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游客体验到乡村生活的乐趣、丰富人生阅历和体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休闲游。

(四)依托传媒,推广乡村休闲旅游。乡村旅游不是随意性很强的业态,他是个系统复杂的旅游工程。因为乡村休闲旅游涉及到的面、点、系统问题非常多。诸如发展农村经济问题、保护乡村文化问题、保护生态环境问题、规划农村发展问题等,如果不了解旅游市场行情、动态、规则、趋势很难保证面面俱到的建立开发策略。盲目的开发只能把具有发展潜力的旅游区域引入绝地。所以,要想确立合理化的开发策略就要结合区域的人文景观、资源特色、自然环境的具体情况,整合优势,总体规划,科学安排。最主要的就是要借助媒体把主题推广出去,造成影响才能吸引游客,创收效益。

三、结束语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业旅游鞍钢优势对策

20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组织客人们参观公司的生产流水线,引起众多的厂家争先效仿,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一些厂家开始对参观的客人收取费用,并逐步演化成为工业旅游这种独特的旅游项目。随着中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工业旅游这项具有文化、知识和趣味性的旅游形式也深受我国游客青睐,现已成为我国旅游产业中一个极具活力的“增长点”。论文百事通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作为共和国的钢铁长子,其工业旅游的开展无论对企业还是地方乃至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鞍钢发展工业旅游的优势

1.雄厚的企业实力。鞍山钢铁集团是一个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作为共和国的钢铁长子,拥有辉煌的历史,几经沉浮,在我国冶金行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鞍钢通过改革改造,企业的主体技术装备改变了陈旧落后的面貌,达到当今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在这里可以完整地看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鞍钢的厂区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注重采用环保新工艺、新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现在厂区绿化面积已达到33.2%,成为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冶金工厂。

2.良好的区域旅游业基础。鞍山除了鞍钢工业旅游资源外,还有很多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如东北明珠——千山,亚洲名泉——汤岗子温泉和世界最大的玉佛等。此外,近些年鞍山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客观上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食、住、行、购、娱等配套服务设施。

二、鞍钢工业旅游发展概述

“九五”期间,随着鞍山市旅游业的发展和鞍钢技术改造步伐的加快,鞍钢工业游专题旅游项目呼之欲出。1998年德国一批游客来鞍山参观鞍钢,看到鞍钢蒸汽机车极为高兴,认为鞍钢发展工业游将吸引大批德国游客。1999年,上海宝钢集团开展工业游的消息对鞍钢领导层产生触动。1998年和1999年,鞍山市社会各界组织的大中小学生、妇女、军人、老年人集体参观鞍钢的团队络绎不绝,鞍钢开展工业旅游已成现实。于是,1999年10月,鞍钢在征得鞍山旅游主管部门的同意后,果断做出决策,成立钢花旅行社(后为钢星旅行社),确定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主题的旅游线路,使鞍钢工业之旅成为现实。

1998年,开始全力打造“鞍钢工业之旅”旅游品牌。2001年,“鞍钢之旅”工业旅游线路被辽宁省政府、省旅游局授予“辽宁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光荣称号,2004年,又以高分入围“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行列。鞍钢工业旅游由于其资源的独特性,目前由钢星旅行社独家经营,已经成为鞍山市五大旅游品牌之一。

目前,“鞍钢工业之旅”拥有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热轧等六条旅游线路,具体的线路设计如下。一日游A线:大孤山铁矿→齐矿调军台选矿厂→烧结厂→炼铁厂→二炼钢厂→热轧带钢厂(1780机组);B线:大孤山铁矿→齐矿调军台选矿厂→烧结厂→炼铁厂→二炼钢厂→大型厂。半日游A线:大孤山铁矿→炼铁厂→二炼钢厂→热轧带钢厂(1780机组);B线:大孤山铁矿→炼铁厂→二炼钢厂。钢星旅行社在这几年的经营中采取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实际情况对线路进行适当调整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google、baidu等著名搜索引擎都可以搜索到鞍钢工业之旅的相关信息,可以说鞍钢工业之旅已初见规模,在省内外小有名气。

三、鞍钢工业旅游的发展对策

鞍钢工业旅游目前已经走在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前列,但近几年却并没有大的突破,仍存在着若干不足之处,如:旅游服务设施还不够配套,旅游服务功能也不尽完善;游览线路较为单一,许多新上项目还没有对游客开放;入境游市场没有放开等问题。总结起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1.可以在基础线路中增加一些更有人文气息的行程,例如记录鞍钢发展历程的小型博物馆,鞍钢产成品的陈列室,也可以安排游客在旧厂房亲自参加生产等,让游客领略鞍钢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和中国鞍钢工业的发展史。还要设计一些能够反映鞍钢特色、小巧精致的旅游纪念品,供游客购买留念,而且这也是旅游创收的好方式。

2.鞍钢工业旅游的市场营销和管理仍需加大力度,可以借助自己在中国冶金业的地位,利用鞍山钢铁集团的影响,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在开拓旅游市场的过程中,积极发挥鞍山钢铁集团遍布全国的市场销售网络的作用,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宣传促销队伍和网络。

3.鞍钢、玉佛苑、千山风景区和汤岗子温泉代表了鞍山旅游的四大特点,即宗教文化、工业旅游、玉佛文化和休闲健身,要想使鞍山的旅游业更有吸引力,就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钢星旅行社就工业旅游和常规旅游结合已经设计开展了一日游和两日游线路,但由于“鞍钢工业之旅”是由钢星旅行社独家经营的,这就使得这种方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应该加强鞍山市各旅行社的协作性,不能因为工业旅游由钢星旅行社经营就放弃了对这一综合线路的开发,必要时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从宏观上促进各旅行社的合作。新晨

4.从鞍钢工业之旅的前期发展看,把本地团体旅游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是很成功的,但是目前这个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工业旅游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扩大目标市场。鞍钢工业之旅下一步应该注意对散客和境外游客市场的开发,尤其是境外市场,这才是工业旅游长期、良性发展的巨大动力。

5.目前鞍钢工业之旅的游客专用通道还不够完善,应建设先进完备的游客接待中心,在必要线路上增设高档公共卫生间,完善旅游服务设施。

参考文献:

[1]李蕾蕾: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J].人文地理,2003,(6)

旅游资源评析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影响;乡村旅游地;城市化;调控对策

一、引言

乡村城市化亦称乡村城镇化,体现的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的过程。乡村城市化是一个复合的动力系统,工业化是城市化初始阶段的主导推力,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结构转型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的“双重转型”的不断推进。乡村城市化已经与市场化和国际化取向的改革紧密相关,超越了工业化的范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探索和优化乡村城市化的动力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重要命题。旅游开发是近些年来乡村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依托,深入分析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旅游影响机制及动力系统,科学审视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程度界定,进而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不仅对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控城市化动力机制,科学推进乡村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旅游影响研究述略及效应评析

旅游活动对地区的影响研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议题,旅游从本质上讲是旅游行为的空间移动,这一动态的移动过程带来的影响层面主要涉及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三个方面,这也解释了现有相关成果的研究视角源于地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三个学科的原因。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旅游本身由三个主要成分组成,即旅游客源地、旅游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其中,旅游目的地研究是其中的主体,Smith(1978)认为不同类型的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具有一定的规律;Doxey(1976)对目的地居民的态度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著名的“愤怒指数”。而旅游影响机制的效应研究,则以Butler(1980)提出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为代表,他认为旅游者数量、类型和发展历史是影响旅游目的地不同发展阶段的决定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程度和形式的旅游影响,进而奠定了地理学视角的旅游影响研究的基本基调,即从旅游地主客关系的角度探讨旅游活动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辅之以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理论阐释,形成了日趋复杂的研究框架。这种倾向性对国内的相关研究产生了极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1980年代以来,国内旅游地理学界关于旅游影响的研究全部集中在旅游者以及旅游(中国论文联盟整理)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的分析方面,且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某一类型的案例地开展实证研究。

1963年,人类学学者努涅斯(Nunez)发表题为《一个墨西哥山村开展周末旅游带来的影响》的论文,标志着人类学学者开始关注旅游研究,并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全面兴起。人类学视角的研究重点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游客以及客源地社会三个不同视角进行深入探究,认为旅游过程是旅游者与东道主进行文化接触和碰撞的过程,其中包含着不同文化、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社会学的视角则主要从社会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和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英国社会学家洱瑞(Urry,1990)提出,旅游社会学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旅游现象和非旅游现象(即日常实践和‘正常社会’)的对比研究,来揭示本来不易为人发觉的‘正常社会’的问题和矛盾。”这是建构旅游社会学的基础素材之一,通过二三十年的持续关注,学术界对旅游社会学涉及的论题主要包括:旅游活动过程的特征、接待地社会压力的成因、旅游业发展对接待地社会的影响、旅游与风情民俗资源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旅游者群体及其与接待地关系、旅游的现代化和原始化以及旅游者群体、个体和旅游系统等等。

从旅游影响的三重学科剖面(图1)的研究态势上可以看出,旅游影响的空间概念体现在居民和旅游者对目的地旅游现象形成的空间感知和心理体验。旅游经营带来了目的地商业化和城市化现象的加剧,这显然给旅游目的地的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度变革;在本地文化与旅游者带来的外来文化的机制耦合中,文化的交锋与碰撞、目的地文化的本真性特点与外来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难以化解的矛盾,这种交织的过程对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行不断地调整与修正。

三、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旅游影响机制

(一)旅游影响视角下的乡村城市化动力机制

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人口和经济活动逐步向城镇地区转移和集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以来,工业化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表现了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趋势加快,各类城市形态不断出现并得以丰富和完善。从本质上讲,城市化体现了城市和乡村的双重视角,乡村地区的城市化处于城市化的末端,是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层次。

乡村城市化的传统模式是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推动形成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推动城市化过程所需的动力的产生机制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机制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是一个综合体系。无论是学术界早期提出的二元城市化动力机制,还是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发展机制等,乡村城市化都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发生机理,都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由农村经济利益主体在响应产业非农化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和组织来促成的。乡村城市化的路径一般从乡村工业开始,通过发展乡村工业,让农民直接享受到工业、非农化的利益,进而逐步实现城镇化。在这一过程中,市场化始终是乡村城市化的基本准则,农业、农村、农民是乡村城市化的利益相关者。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八重动力(图2)。其中,宏观层次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观层次的动力集中体现在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各个层面的政策与制度措施的推动。微观层次的动力相对复杂,可以概况为三个方面,即农民对生活质量需求的变化、农村地区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动的加快,以及旅游影响带来的促动。这一动力体系在市场机制和城乡互动的交互作用下,乡村地区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聚落结构以及制度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即第

二、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加大,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非农人口比重增加,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人们聚居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乡村地区的社会关系面临新一轮的重构等。旅游影响对乡村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上,旅游影响并非推动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但其潜在的作用显然也不能低估,判定这种作用的程度,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理解:(1)乡村产业结构形态决定着旅游对城市化的贡献程度,依托旅游业发展地方经济的乡村地区,旅游影响显然是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2)旅游影响的作用机理应从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双重视角加以解读,以往的诸多研究多是从目的地的视角加以分析探讨,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乡村地作为客源输出地,将会加速农民对旅游的认知,有助于城市化程度的逐步提升。(3)旅游影响对乡村地区而言,是一个复合的影响系统,将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形成多元化的推动力,由此形成的城市化效应是一个各种要素兼顾并能保持协同发展的良性格局,而单纯的工业化催生的城市化现象显然达不到这种效果。简而言之,旅游引发的城市化能够对其他产业形成的城市化发挥补充、提高和优化的作用。

(二)旅游影响下的乡村城市化动力构成

城镇的发展基于两种动力,一种是向心集聚的力量,另一种是离心扩散的力量。一般说来,城市发展的向心过程和离心过程贯穿于城市化的全过程,但是城市发展的初、中期以向心集聚的力量为主,中后期则以离心扩散的力量为主。自1990年代以来,城市化出现了新的趋势,即多元城市化动力替代以往一元或二元城市化动力。在乡村旅游开发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过程中,其中的形成机理愈发复杂,多元化和多层次性特点日趋明显。

1旅游消费观念的异化是乡村城市化的基础动力。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可支配收入水平、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因素休戚相关。闲暇时间、非必要性开支和旅游动力是产生旅游意愿的三个条件。旅游活动的初期形态多是以观光游览为主,之后开始向休闲、度假、体验、健身等方向转变。当城市旅游、知名景点景区成为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普遍载体之后,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旅游者关注新的旅游形式,乡村旅游迎合了这一市场需求,其独特性优势开始成为旅游业的新生力量,研究旅游引发的乡村城市化问题不能忽视这一前提条件。

2文化生态的异质性是乡村城市化的原发动力。旅游作为城市化的一种动力,既可以在城市化中后期发生作用,使城市经济转型或城市功能多元化,也可以作为城市化的原动力,使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使其发生质的飞跃[22J。旅游对乡村城市化的初始动力是乡村文化生态的异质性优势。乡村聚落景观的独特性、乡村消费文化的生态性、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本真性等优势已然成为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引力,由之形成了旅游流的集聚,带动了乡村旅游目的地相关城市功能要素的聚集与完善。

3政策效应和开发成本是乡村城市化的诱导动力。自1992年以来,国家旅游局每年推出特定的旅游主题。其中,1995年的“民俗风情游”、1998年的“华夏城乡游”、2002年的“中国民间艺术游”、2006年的“中国乡村游”、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都对(中国论文联盟整理)乡村旅游的发展发挥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结合近一段时期“扩内需、保增长”的经济发展要求,各地纷纷通过发放旅游消费券等形式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宣传和推广。在政策效应和市场机制的层层推进下,乡村旅游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具有很强的开发优势,在规划要素、土地成本、劳动力、相关政策等方面容易获得额外的“关照”,开发成本的经济性也对乡村城市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4乡村经济文化发展需要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因素中,旅游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特殊因素。乡村地区为加快旅游开发而衍生出多种产业要素,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创设了新环境,相比较于进城务工等异地转移方式,乡村旅游对剩余劳动力的安置既是一种高效的就地转移,同时也是相对于农业生产周期的错峰式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转移的结果是,以旅游业为载体的城市化现象开始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将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引入农村,有利于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乡村的民主管理。同时,当传统的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化驱动模式面临发展中的瓶颈时,旅游将成为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水平提升的优势产业。

由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乡村文化生态的特征、乡村旅游的开发特点以及政策导向和基于乡村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方面共同构成了乡村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彼此相互作用,形成了基于旅游影响的乡村城市

四、乡村旅游地的城市化效应及程度界定

乡村旅游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能够吸引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为载体,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学习等各种旅游需求为目的的旅游活动。乡村性作为乡村旅游吸引物的主要特性,是界定乡村旅游的关键,也是研究旅游影响下乡村城市化的前提条件。

(一)乡村旅游地城市化的表现

旅游引发的乡村城市化主要表现在因旅游开发而引起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变、农村居民点形式向城镇居民点形式转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乡村聚落生态变迁的动态过程。旅游开发给乡村城市化带来了三方面的变化,一是乡村人口由原来分散的农村居民点逐步向不同程度上相对集中的各类城镇集结,乡村空间格局发生显著改变。二是乡村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发生明显转变,旅游资源和项目的开发在吸引大量旅游者的同时,外来的定居人口也逐渐增多,城镇化程度不断得到加强。三是乡村聚落景观发生明显变化,各种旅游接待设施的建造与完善,在优化旅游服务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乡村景观人工化、异域化、旅游地风格主题化和商业化等现象的加剧。

(二)乡村城市化效应的程度界定

旅游业“食、住、行、游、购、娱”的六大产业要素,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同样有明确的体现,这种消费网络结构的形成是乡村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根据乡村旅游引发的城市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适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三种类型。适度城市化能有效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过度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都会对乡村地区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对城市化程度的分析正是在这三种情况下寻求平衡。

(三)旅游开发引致的乡村城市化效应表现